CPCI检索过程实质上是存储过程的逆过程,CPCI检索是存储的最终目的。它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1. 明确CPCI检索需要,进行检索提问
要从CPCI检索系统中检索所需要的信息,首先要进行检索提问。CPCI检索提问必须能被信息检索系统所识别和理解,否则就会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因此,CPCI检索提问也必须进行标识。信息检索系统能识别理解的CPCI检索提问,也就是存储在CPCI检索工具中的文献特征标识。因而,CPCI检索提问必须明确表示所需文献的特征标识。只有当CPCI检索提问所表示的文献特征标识与存储在检索工具中的文献特征标识相符或相近时,所需文献才能被检出。
CPCI检索提问表示所需的文献特征标识,不外乎文献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两个方面。检索者在已知文献题名、著者或号码等外表特征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从文献外表特征入手进行检索。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CPCI检索者对所需文献的外表特征不太清楚,如科技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想了解有关“光电效应”方面的一些资料。此时,就无法从文献的外表特征来获取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只能根据所需文献的内容进行提问。其方法是对所需文献内容进行主题分析,形成CPCI检索需要的主题概念。一旦检索需要的主题概念明确形成,就可通过CPCI检索语言(主题语言或分类语言等)获得检索需要的文献内容特征标识。以此进行CPCI检索提问,常可获得信息系统的圆满回答。例如检索者需要的主题概念为“金属疲劳”,而存储系统中也确实存有“金属疲劳”的文献特征标识,两者一致,因而所有具有“金属疲劳"特征标识的文献,就会从CPCI检索中全部输出。对文献的内容特征进行主题分析并形成检索需要的主题概念,这首先需要人的智力判断而对文献内容形成主题。这一点要求必须熟悉专业,才能形成文献内容的正确主题,CPCI检索结果也才能满意。
2. 选用CPCI检索语言,标引检索提问
通过检索需要,分析课题而形成文献内容的正确主题(即检索主题)概念的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若用自然语言标引CPCI检索提问,就会与存储所用CPCI检索语言标引的文献特征标识发生语言不一的矛盾,检索结果就会产生误检、漏检﹑甚至徒劳无益。因此,用自然语言表达的CPCI检索提问,必须转化成相应的CPCI检索语言——规范化语言,也就是标准语言。这样,CPCI检索提问标识与文献特征标识才能互相匹配一致。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几种常用的CPCI检索语言,如分类语言﹑主题语言等,我们下一节再讲。
3. CPCI检索提问标识与文献特征标识比较
检索者用CPCI检索语言标引了CPCI检索提问后﹐就可进行具体检索的工作,将CPCI检索提问标识与文献特征标识进行大小异同的比较。其过程为:利用CPCI检索工具提供的检索途径,查获与CPCI检索提问标识相符合的文献特征标识。逐条阅读具有该文献特征标识的文献著录款目,筛掉与检索需要不符合的文献,确定需要进一步查阅的文献原文。
综上所述,信息检索就是从信息汇集的附有检索标识的文献集合中获取CPCI检索所需文献的查找过程。文献CPCI检索的原理就是按照CPCI检索提问标识与存储在信息检索系统中的文献特征标识进行大小异同的比较,特征标识相似或一致的文献从文献集合中输出,其输出部分就是命中的CPCI检索结果。检索者能否从信息系统中获得所需信息,关键在于准确分析所需文献内容的主题概念,并用CPCI检索语言正确标引,形成能与文献特征标识进行大小异同比较的CPCI检索提问标识。由此看来CPCI检索语言在检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http://www.cpci-istp.com整理提供!
下载地址:点击下载
